一、“十二五”建设和发展回顾
(一)经济与管理学院发展现状
2000年9月,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成立之时,原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的工商管理系、上海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的企业经济系和上海化工高等专科学校的财经系合并组建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工程系;2006年9月,经济与管理工程系更名为经济与管理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现有应用经济系、工商管理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和会计系,设置了会计学、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经济与贸易、会展经济与管理、工程管理6个本科专业;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现有教职工91名,其中专任教师70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28人,占专任教师的40%;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占专任教师的71.4%;学院以引进与培养并重,基本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900余名,研究生15人。
(二)主要成绩与经验总结
在2010-2014年,经济与管理学院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全体师生同心同德,坚持科学发展,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以学科建设为引领,在积极做好各项常规工作的基础上,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教学、科研、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方面有新的进展,为学院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学科发展入主流
(1)以 “上海市学位点引导布局与建设培育项目”支持为依托,深入加强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培育点建设,技术创新以及知识产权管理等学科特色方向培养逐渐清晰。
(2)我院研究生教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2013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开创了我院学科建设及研究生教育的新局面。
(3)为适应学院学科建设新的发展阶段的需要,我院以系科调整为抓手,完善学院的学科布局。比如将原国际贸易与经济系调整为应用经济系,将原市场营销系调整为工商管理系,这一调整将为我院学科凝练打下重要的组织基础。
2、师资建设已见成效
(1)加快人才引进步伐,从浙江工业大学引进教授1名,近年引进的青年教师多来自南京大学、同济大学、东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985或211学校,高素质博士的引进为学院发展夯实了人才基础。
2、人才队伍制度建设见成效。我院推出的春苗计划、杨帆计划等人才培养制度已经资助多名教师成长,其中夏轶群老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另外几位老师也分别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重要学术论文。
3、着力推进教师队伍产学研能力以及国际化视野培养,近年选送5位老师参加产学研实践锻炼,5名教师到985学校进行博士后研究,选送3位老师赴美国、加拿大做访问学者,其中两位为我院自行出资资助到TRU学习。
3、教学工作有提升
(1)精心准备、周密部署,圆满完成12、13级工商管理大类学生的分流工作,使得每个同学能够根据自己特长选择自己满意的专业。
(2)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全面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市场营销专业与上海牛奶集团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取得良好效果。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与决策者会议集团签约,探索实现“2+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
(3)圆满完成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达标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制订了会展经济与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工程管理四个专业的专业建设方案及评估规划。
(4)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及创新活动,并取得了丰富成果。由魏拴成教授领衔完成的“基于创业价值链的应用型卓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杨顺勇教授主持完成的“基于会展教学平台的国际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虞益诚副教授主持完成的“课程协同视野下信管专业教育质量与卓越创新能力提升的探究与实践”的教学改革项目分获2013年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李竹宁副教授承担的《运筹学》市级重点课程建设,获得学校推荐申报上海市精品课程;李晓英老师获得2013年“教坛新秀”称号;有11位老师申报了2014年校教学改革项目、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项目及校重点课程建设项目。
(5)学生在各类学科专业及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2013年我院学生获得国家级奖项2项,上海市奖项6项,其中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上海赛区总决赛)中获一等奖。
4、科学研究上水平
1、国家级项目申报获得突破。年轻教师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申报,并获得成功。目前,我院承担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科研经费增长迅速。我院2013年科研经费到款200多万元,顺利完成学校指标。
3、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取得历史性突破,汪朗峰老师在国内管理科学类最权威期刊《管理科学学报》中发表论文一篇。
5学术交流有拓展
(1)推出科研午餐会制度、加强学院内部学术交流,并举行多次基金项目辅导会,学院学术氛围更加浓厚。
(2)形成邀请高水平专家讲座的制度。定期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做学术讲座和交流。
3、积极参与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我院负责承办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第七届中国技术管理(MOT)学术年会、2012第七届长三角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协作网暨博士生论坛、“世博会•会展教育与研究”国际会议、2014“管理科学与工程”上海研究生学术论坛,并派出学术骨干参加了第三届中国管理学学术年会、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论坛等学术活动,增强了我院的学术影响力。
6、国际交流有创新
(1)聘请了以海外名师为代表的国外高水平师资参加学科建设。 “海外名师”荷兰方提斯大学卡尔·罗德教授受聘于我院,已开展理论教学、社会实践指导、青年教师科研培训等工作。2014年聘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的Thierry BURGER-HELMCHEN教授和台湾静宜大学的吴成丰教授为“海外名师”。
(2)深化中外合作交流内涵,与欧洲企业知识产权学院签署合作协议,拟共同建立中欧知识产权管理研究所,合作交流内容将深入到学科建设、社会服务以及研究生培养层面。
(3)积极配合国际交流处完成“中加领导力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并作主题报告。
(4)积极推动我院学生参加了海外学习、实习项目,鼓励教师参加了海外访学或短期进修项目。
(5)加拿大TRU的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合作办学项目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
二、2015—2020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2015—2020年面临的机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倒逼高等教育分类改革,要求形成与经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高等教育结构。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使社会职业岗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才培养结构需要进行战略性调整。与此同时,行业企业也加大了对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013年,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立,拉开了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大幕。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上海高等教育普及化带来的激烈竞争,经济与管理学院将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开拓创新,明晰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的内涵,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
2、2015—2020年面临的挑战
(1)师资发展方面的挑战
教师的年龄、专业、职称结构不合理,目前,我院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均偏少,教师的整体科研能力有待提升,教师中教授的引领性有待加强。
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我院双师型师资队伍亟待发展,教师积极性的调动与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
(2)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挑战
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内涵模糊,导致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对整个教学系统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受到人才培养计划惯性制约,新的课程和实践课程不能及时补充,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受到影响;课程体系缺乏科学性,理论课时、实践课时及企业专家授课的关系缺乏有效的协调和优化。
(3)产学合作(产教融合)方面的挑战
已有合作试点专业要不断解决合作中的问题,产学合作模式必须创新和进一步拓展,要是产学研能够真正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提升我院学生的创新和应用能力服务。
我院已经意识到企业家进课堂的重要性,但是具体的实践保障措施和制度及实施体系尚需完善,现有课程的内容与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匹配度尚待提高,课程体系要进一步与人才培养方案有效衔接,进一步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2015-2020年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2015年至2020年是我院发展的关键时期,我院将在学科发展、专业提升、师资建设等方面得到较大的进步。
(一)指导思想
经济与管理学院将牢固树立机遇意识、特色意识、品牌意识、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以市场需求和就业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培养应用型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为重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育和形成经济学科、管理学科以及经济管理类专业优势,为实现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就业需求为导向原则。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塑造学科发展方向,超前设置专业,优化设计课程,培养、引进和聚集教学型、研究型、规划型、策划型和咨询型的教师,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搭建校企间联系发展平台。
坚持特色鲜明原则。注重体现创新发展精神,把握应用能力培养主题,突出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区域特色、产业特色、行业特色、复合特色和应用特色,打造人才培养品牌和科学研究品牌。
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原则。重点建设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积极建设知识产权管理学科,大力发展市场营销、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经济与贸易、会展经济与管理、工程管理专业,重点培养、引进和聚集研究型、双师型的教师,重点研究上海及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实际问题,以此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
坚持质量为本原则。质量是生命线,提高教育质量是永恒的主题,提高教育质量的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搞好教学评估。
坚持培养使用好现有教师与引进教师相结合原则。在培养和使用好现有教师的同时,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求所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方式,引进优秀教师。
坚持教师队伍梯队化建设原则。根据经济与管理学院发展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结构比例要求,搞好教师队伍梯队化建设,使各学科专业教师、各层次教师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保证学科专业发展的持续性。
(三)2015-2020年经济与管理学院发展的主要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条件,2015-2020年经济与管理学院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1、总体目标。到2020年,建成服务于上海及长三角地区中小型企业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战略研究人才聚集基地、发展决策咨询基地和经济管理学科人才培训基地。
2、学科专业目标。到2020年,建成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学术硕士研究生点,申报并建成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点,形成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优势,积极建设知识产权管理学科并形成一定的优势,在工业品营销方向上的凝聚市场营销专业的特色。开设有会计学、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经济与贸易、会展经济与管理、工程管理等6个专业。
3、师资队伍目标。到2020年,形成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教师中教授占比超过10%,副教授及以上占比超过3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超过40%。
4、学生规模目标。到2020年,学生总量保持在2000人左右,其中研究生30人左右。
5、科学研究目标。到2020年,争取国家级课题3-5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
6、实验室建设目标。到2020年,建成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室、人机工程实验室、经管专业综合模拟实验室(VBSE),同时继续添置相关教学软件,基本满足各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实验。
7、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目标。到2020年,在现有校企合作单位基础上,再继续增加知名合作单位,在增加校外实习基地数量的同时,提高校外实习基地的层次和质量。
四、2015—2020年建设与发展的具体目标和保障措施
经济与管理学院2015-2020年建设和发展的具体目标和保障措施可以概括为“1个重点、3项抓手、2个突破”,分述如下:
1、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为重点
统筹整合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与管理等优势学科资源,梳理分析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四个系的师资结构和全院人才梯队的特点,进一步明确明晰主要学科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形成1个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方向,争取建设成为市级重点学科,培育1-2个具有我院应用技术特色的学科方向,辐射支撑学校层面相关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
通过对近几年经管类各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特点及趋势分析、企业对经管类毕业生能力需求的广泛调研,按照工作岗位群对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基本素质进行分解,按社会所需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设计教学体系,构建以“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组成的人才培养方案。
启动2013级市场营销专业(营销工程师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试点,对今后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探索。其他专业(如会计学、信管等)也将陆续按照该思路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合理规划学科发展,积极争取一级学科学术硕士研究生点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点;进一步梳理整合自身学科资源,优化学科布局,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对学院学科发展进行规划和布局,对于近期、中期、长期的学科发展形成良好规划。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修订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以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律为抓手,引导各个专业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修订与完善培养方案,设计与优化课程内容,规范与创新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教学方法。引入同行和产业人士对培养计划评估的方法;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着手国际认证课程建设,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课程标准化建设;参照国际商学院认证体系-AACSB(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标准要求,开展市场营销专业主干课程的标准化建设。按照华文商学院认证体系-ACCSB(Accreditation of Chinese Collegiate School of Business)(台湾)的标准建设其他专业主干课程;继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专业培训机构合作办学(ACCA),继续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开拓新的合作企业,建设和完善企业专家信息库,加大企业专家进行课程授课的力度,推动“校企人才培养工作室”建设。
积极筹办申报新专业随着上海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对于经管类人才的需求将出现新的变化。学院将围绕社会对各类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争取学校支持,拓展新的专业领域,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探索新型合作模式,提升国际合作水平,继续加强与海外高校在市场营销专业合作办学项目建设,在核心课程建设、教师科研合作等方面探索新途径。积极开拓与境外高水平高校的合作,探索多种合作模式,提升本科专业国际化水平。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式创新。以“专业特征+行业要求”继续完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2+1+1”国际会议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总结市场营销(专升本)专业与企业合作开展的“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逐步开拓其他专业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开展“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将“双证”教学作为一个模块纳入会计学、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等试点专业教学计划,提升本科生的职业技术能力与职业技术素养。
2、以创业教育中心、就业服务中心和案例教学中心作为三项重要的抓手
(1)创业教育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与上海市创业基金合作支持我院学生创业,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将创业类课程正式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计划,成为必修课程;构建大学生创业实训实践中心,提供全校学生开展创业实训和实践活动的平台;开设创业系列课程(学院推广至学校)、组织实施大学生创业训练与实践计划,探索具有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立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创业教育中心,逐步完善创业教育的软硬件建设(包括实验室建设);精心策划组织在上海市有一定影响的大学生创业大赛,并进一步借助上海市教委与上海市高校工程训练教育协会的平台支持,使之成为上海市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项目;启动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和引进计划。
(2)推进“合作发展与就业服务中心”建设
设置专人负责学院与外界的联系与合作,加强与校友联系、拓展与企业合作、建立“课程实习--毕业实习--就业”通路,为提高就业质量服务。
首先是与知名企业合作,设立工业品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共建产学教育合作基地、共建产业教育合作基地。依托工业品技术创新研究中心,针对国内来自工程机械,高新技术及IT行业,工业原材料,客车行业,暖通设备与中央空调,建筑及工程安装行业,工业电气及自动化等八大行业的业品生产企业提供过营销管理方面的咨询和培训;依托产学教育合作基地,选派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教育基地进行实习、交流和培训,以增加专业实践能力,毕业生可在各行业的内外资企业中,培养具有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理论,具有营销管理、营销策划和市场开拓实务能力,熟悉国际商务惯例,能够熟练运用国际通用语言从事市场营销、国际市场营销等工作的高级营销人才;依托产业教育合作基地开展联合培养、科研合作、教学案例编写、大学生创新大赛、技能竞赛等活动,提升“未来一线工程师”的国际化视野和应用及创新能力。
(3)积极推进“案例教学中心”的建设。针对经济管理的特点,强化案例教学,成立经济与管理学院案例教学研究中心,配备专门的人员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案例中心进行深度合作,针对长三角地区的私营企业和台资企业开发企业管理的案例,形成具有应用特色的案例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提升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鼓励高年级的学生参与到案例开发过程来,积极组织教师和学生参加国家各类高水平的案例教学比赛,提升案例开发和教学水平,扩大我院的学术影响力。
3、在师资队伍和规范管理方面实现两点突破
(1)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突破
首先是提高引进人才质量,制定《人才引进标准》,规定应届博士需至少在国家自然基金委指定期刊发表论文1篇以上;副教授需主持省部级项目经历;教授除论文质量和数量上有更高要求外,还应有主持国家项目经历。
其次是强化多元化培养,选送年轻教师参加国外访问学者、产学研见习计划、国内外进修,通过多种途径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及国际化水平。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学位;选送具有潜质的青年教师到上海交通大学、东华大学、东南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或进行博士后研究,以提高学院教师的学历水平。
第三是培养拔尖人才,营造学术氛围,继续实施“春苗计划”、“扬帆计划”和“讲席教授”三个人才培养资助计划。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来院讲座;鼓励资助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定期举办科研交流活动。
第四是制度引导,分类发展,在2015-2020年各个聘期方案制定中,依据发挥不同教师特长的原则制定考核标准。学院有一半以上的师资科研能力较弱,方案规定,对于这些教师可以降低科研要求,但是增加教学要求。对于新引进的年轻博士,则提出更高的科研要求,且在教学工作量方面给与一定的减免。
第五是展开双师型教师队伍引进与培养,注重引进。引进师资中有一定比例双师型教师加强培养。选送更多优秀教师到政府、企业锻炼职业技能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企业教师聘任。吸收更多企业行业专家兼职学院教学规范管理。
(2)规范管理方面取得突破
首先是制定并优化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教师考核制度,合理协调教学与科研工作,强调以教学作为学院工作的核心和重点,通过制度的引领作用鼓励教师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在保证教学质量的教学工作,积极从事教学改革研究、申报各级各类教改课题,提升教学水平;在保证教学的基础上,大力鼓励教师从事科学研究,主要在高水平论文发表、国家级项目申报及省部级项目申报等方面制定量化考核和奖励制度。
第二、进一步完善学生实践环节教学的过程管理和监控。在与企业签订实习基地的合作协议中,明确企业对学生实习的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对学生实习提供良好的场地、设备、物资和师资的支持和对实习过程的有效引导和监控,以切实保证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
第三、通过与境外高水平大学的多层次合作,充分借鉴境外大学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通过先进、高效、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学习这些高校各专业课程体系设定方法,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引入次学程课程,共建实训基地科研平台和共同申报课题,使我院的人才培养向国际化、信息化、科技化等多元化发展。